电影行业知识普及:进口分账片与买断片

时间:2014-09-17 11:08:07 来源:北京中视英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作者: 点击: 0
分账片与买断片的定义
 
分账片:
 
   顾名思义就是一部大片在别的国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比如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版权不卖给中国,以增加他的收入)会以分账的形式向中国引进,这样票房成绩所取得的利润他会拿较多的比例!如:《阿凡达》、《变形金刚》系列等皆为分账片。
 
特种分账片:
 
   特种片即特种电影,指在常规电影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目前观众最常看到的特种影片是3D、IMAX和IMAX3D电影,都属于特种格式电影。而特种分账片,是指那些只单一引进特种格式类的电影。如《泰坦尼克号3D》、《侏罗纪公园3D》、以及其他3D格式单发的影片,都是这一类。
 
   批片:
 
   进口买断片(又名批片、买断片)是国内电影市场上一种特殊的进口影片类型,是指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即一次性买断某区域的发行权`一次性付款。亏,赚,自负。
 
   批片的诞生,是因为进口分账大片有配额限制,配额数量远远难以满足影迷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需求,便产生了批片。这类影片其实就是买断版权的进口片,因多为打捆批量操作,被圈内称为“批片”,其中部分为来自欧洲、日韩的 “非美”影片,也包括好莱坞非“六大”公司出品的美国影片。因为“批片”成本低,运营风险小,现在已广受内地片商欢迎。但因为民营公司不允许参与进口片发行,“批片”仍由中影或华影“挂名”发行,版权方则负责“协助推广”。 
 
   比如《第九区》、《敢死队》、《惊天魔盗团》等,就是批片。但近年来“批片”与“分账大片”从投资、阵容上区别已经不是很大,观众们也更重影片内容,不会过于“纠结”影片的分类。比如今年的引进片冠军《钢铁侠3》,也是一部买断片,也就是批片。
 
进口分账片的历史
 
   纵观中国进口分账片的历史,有五个标志性的年代尤其重要:它们分别是1994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以及2012年,这五年代分别标志着进口分账片在中国的登陆、增长、变相增长和国别限量以及扩军。这是我们在分析进口分账片时必须确立的历史界碑。
 
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当年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于是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称也因此而流传开来。
 
   1994年11月12日,华纳公司出品的、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片在中国六大城市率先公映,随即以2500万的收入在全国创造了进口分账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从此,中国电影市场与世界电影市场上映同一部影片的时间近于同步,中国电影界及整个电影市场仿佛在一夜间被唤醒,一场变革浪潮席卷而至,此后《红番区》票房收入8000多万元;1998年引进的《泰坦尼克号》以3.6亿元票房,创造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纪录。
 
   到了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美双方签署“双边协议”,中国最终每年允许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进口分账大片,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在国际化游戏规则制约下被进一步推开。此外港台电影不在占据名额以及批片的加入,等于为进口分账片变相扩军。而为防止美国影片垄断市场,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新规定:在每年20部分账影片限额中,必须保证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而到了2012年,中美双方已达成最新协议,中国将在原本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IMAX或3D电影(即特种分账片)。这意味着中国观众将看到更多的进口分账电影。此外,美国片方的票房分账也从原来的13%提高到25%。
视频点
视频点